我们的田野歌词(那时候小学篇)

我们的田野歌词(那时候小学篇)

admin 2025-09-09 科技 1 次浏览 0个评论

那时候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

我们的田野歌词(那时候小学篇)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入 学

每年到了学校招生的时候,村里大喇叭里面就会有广播,大人们也会互相询问“你家的谁谁谁是不是该上学了”之类的问题,那时候的入学年龄大约是七周岁,因为老师都是本村里的,所以入学条件灵活的的很。除了适龄的孩子之外,还会因为特殊原因出现八九岁或五六岁的孩子去入学,有时到开学还有往学校送孩子的。

2025新奥天天开奖历史记录查询 被通知留级的学生就不用去报名了,多数孩子是由家长带着去报名,有的甚至看到一个家长带着两个孩子的情形,孩子大多衣衫不整,有的甚至光着上身,进到校长室,坐在杂乱物品之中的校长便会问几个诸如“屋里某个东西叫什么”“从一数到十”“你爸你妈叫什么名字”“这个粉笔是什么颜色”以及五以内的加减法等等问题。无论是否能够答出,都会被通知某天某天来上学,至于是否发放录取通知书,实在是记不起来了。

那时候的校长是本村内一个远房的亲戚,和我同辈,母亲领着我去报名的时候对他说,我和妹妹年龄太近,家里没人照看云云,大哥哥先让我们来上学,考试不及格你就让他留级就行,那年虽然我只有六岁,校长迫于婶子的辈分也就答应了,加上那时小学上五年,所以我直到高中毕业也没有满十八岁。校 舍 那时候我们村的学校也就七八间教室,砖瓦结构,砖的质量感觉不是很好,就像是过了期的糕点,因为村里的民房大多都是土坯的,所以看起来也就显得高档了。

教室里没有独立的课桌椅,都是两个人的联排,破损的有不少 ,即使这样,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,讲台也是用的课桌。那是最高兴的就是村里有丧事和喜事,学校会把桌椅借出去,孩子们就可以两三天吧不上课,虽然那时只上半天课。地面应该是红砖铺的,上面有厚厚的泥,可能是大家的鞋子常年带进来的。房顶上是木板或者是用芦苇扎的,白灰抹的墙面,没有板报,因为潮湿,四周总在有泥土掉下来。黑板是木质的,刷的黑漆,每隔一段就要重刷。后窗户可以看到民房和庄稼。没有操场,学校的空地也就可以称作是一个院子,一些所谓的比较像样的集体活动是开展不了的。

没有教务处;没有总务处; 没有德育处;没有党务人事处;没有实验室;没有广播室;没有图书馆;没有音乐、美术教室;没有水房,渴了自己回家去喝水;西侧是一间仓库,从来没有看到打开过,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;院子的东侧是厕所,男一间,女一间。

全校教师的办公室只有一间,校长室一间,还有一间好像是教师的临时宿舍,我有一次伤寒痊愈后,晚上去那里补过课,老师的名字叫王海全,也可能是王海泉。教 师 那时候是指1975年,教师大多不是师范毕业的,有的就是当兵复原的,或者是上过学或者能认一些字的,我记得入学的头一天就是朗读《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》,老师带着口音念的第二句是重(zong)上(sang)井冈(岗)山。有的老师在学校教课的同时,还要参加劳动。

全校的教师加起来也就是七八个,每个人至少教两科或两个年级。公办教师据后来了解只有两个人,还不知是不是真的。那时没有英语课,一个老师同时教语文和数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,有的老师同时还要兼任音乐和美术,所以有的孩子整个小学阶段只认识一个老师,全学校的体育课是由一个复员军人担任的。当时的老师没有讲普通话的,到了五年级,不知接到什么规定,每个教师只能教一科了,同学们就感到特别新奇而又高兴,因为这时他们可以看到两个老师的面孔了。后来又要求老师讲普通话,老师张不开嘴,我们听着也别扭,所以一直没有兴起来。

那时的教师没有所谓的教学方法,做错了就打,不会就打,迟到了也打,都是当村的,也没见哪个家长去找学校或者向上级举报。家长素质的真正提高,懂得了维权,懂得了保护孩子自尊,懂得了举报老师胡作非为和学校不作为,只是最近八九年的事。

老师的水平都没有妨碍那一代人最终的成才。

教 学

数学就丰富多了,讲到追及问题,真的就去到教室外面让两个学生演示,老师会一些木匠活,就把问题做成了教具,手摇的,至今还记得;讲到容积问题,直接就带着我们去生产队的饲料坑边,丈量、计算。圆形的、方形的都计算过,并且和在场的村里人打招呼,交谈,他们有时也凑过来参与两句;讲到体积,就会配合生产队的积肥到各个家门口去打(测量)粪,没有尺子,就在竹竿上划上刻度,最后把计算结果交上来,作为作业;自然常识课就去观察记录风速,记载云雾露霜,了解蚕和蝴蝶的完全变态。

1976年的秋季开学,因为当时地震频发,学校就带着我们去河边上课,大家带着凳子,老师提着小黑板,树上的蝉儿疯狂的叫着,根本听不见老师讲啥。 二四六天好彩(944CC)246天天彩

体育课随时可以跑到一个新的地方,偶尔测一下调高跳远、跳马跳箱(这两个词语词库中竟然都有)。美术课就是什么都画,记得最清楚的是各种斗争的武器,有时配合着写毛笔字,当时的老师大多写的一手好字,没有字帖,但是会发一个描红本,开蒙不是“上大人孔乙己”,也不是“拼搏”“奋进”,而是“革命”!音乐课就快乐多了,去校长室抬琴就是一个争抢不到的活儿,老师也不是专业老师,上课的前几天就会听到他们没完没了的练习,估计是啥时候熟练了就啥时候上,脚踏琴,简单的单音加八度伴奏,大家唱的有来到去儿的(没写错,当地土话)。有一次我听到高年级的同学在唱一首歌,后来知道叫做《我们的田野》,我当时疑心那是世界上最好听的歌曲,无法描述,只记得是一个盛夏的下午,学校很安静,他们唱的很慢,我在校外的窗下玩。 研 学 那时候的研学,怎么说呢,就先叫做研学吧,往往在前一天或几天,老师就会通知,我们明天要去劳动,便是一阵欢呼。劳动也无非就是植树、捡麦穗、剥玉米。剥玉米是最喜欢的,因为最后每人可以领到一只煮玉米。植树很冷,捡麦穗很热。

还有两个活动,也可以算作研学,一是运动会,二是儿童节。

运动会 有时在麦场,有时在路边,用白灰画好跑道,铁锨挖出沙坑,细线圈出场地,村里的电工连好广播,就可以开始了,也就是相当于一节大型的体育课,不同的是广播换成了普通话,一嘴的齿音字------“谁谁谁到点名醋点名”,听起来也不觉得违和。

儿童节的那天,所有村小学都要集中到中心小学,红小兵已经改为了少先队,红领巾,队歌,报告人数,时刻准备着,给领导带领巾,各种讲话,最后是演出。挑选学习成绩好的男生女生先跳跳集体舞,音乐是《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》。接着是快板或歌曲,有两个节目印象特深,一个是山东柳琴,几个孩子扮成老头,拿着烟袋,歌词大约是“东风劲吹红旗飘,革命形势无限好”,只记得这两句;另一个合唱,歌词大约是“大江南北起风暴,黄哥岸边掀怒潮,新中国的妇女,时代的骄傲”等等。

还有一件事,那就是进少年宫,可以学习很多特长,当时最羡慕的是书法和航模,看见同龄人进进出出的炫耀,在那个找一张硬纸和一根铁丝都事比登天的年代,对于那些事情心理从来就没有想过可以去学,甚至连站在旁边的想法都觉得很奢侈,因为那是另一个世界的孩子才可以接触的。我们可以接触的就是春天摞榆钱,夏天去摸鱼虾,秋天去拾荒,冬天去挠柴火,那时候的柴火(曹乎)可真少啊,即使是杨树叶子要跑很远,也不一定能挠一筐,更不用说树枝树杈等硬货了。

另有几件可以创收的活动,一是打苍蝇,一万只三块钱,孩子们想尽了各种办法,由打苍蝇发展到后来的捕苍蝇;二是挖蝇蛹,春天去厕所的墙下,起先大家不相信,后来一挖,哇!真有!能换多少钱已经记不起来了。三是交老鼠尾巴,一毛钱一条,各种捕鼠工具大人们都会做。

那时候没有课间操,没有留痕,没有手抄报,没有辅导班,没有成堆的试卷,没有校服,没有配餐,没有空调,条件很简陋,生活很艰苦,说不上快乐,也说不上痛苦,但是那时候的人们单纯而幼稚,孩子们听到 “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,使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”之后,便真的会认为红领巾是用烈士们的血染红之后从红旗上剪下来的,只是他们弄不明白红领巾的一个角为什么不是方的。如果有人问我愿不愿意回到那时候,我的回答是,不愿意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520赞美句子,本文标题:《我们的田野歌词(那时候小学篇)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